牧函2024年6月24日
- Benson Ho
- 2024年6月2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親愛的各位靈糧家的同工及肢體們平安:
我近日開始忙於校牧室第二輪的整理,樓上的兩個辦公室,已經作了大規模的清理及調動,將辦公的地方統一在一間房間內,並且利用了內裡的鐵櫃作了間隔,兩間房間內的器材、物資及舊文件及眾多的書本,包括在櫃內的一切,都作了全面的整理,丟了的也不少。為的,是希望打造多一個空間,可以讓學生們使用,現在已經差不多整理完畢,接下來便是第三輪的全面清潔及美化粉飾工作。在收拾物資的過程中,發現了很多有用的東西,不少是全新的,尤其是大量的文具,過百隻全新的CD-RW,全新的禮物包和精品,眾多全新的聖經課本,也有很多全新的鼓棍、樂器及配件,還有很多變黃了的福音單張,不能盡錄,相信曾幾何時教會曾經開辦過不少事工,例如補習班、結他班、流行鼓班、手工藝班甚至化妝班等多元化的活動,從雜物推中找到不少舊相片,也看到很多昔日教會與學生們積極投入的片段。我在整理的過程中,感覺像是一個考古學家,不斷「發掘」的過程重塑及認識教會的歷史,相信以前曾祝福過不少學生及年青人。心在想:「今天神對我們的教會仍有甚麼旨意和計劃?」
在疫情前,我曾被邀在一間「菲華」教會(「海歸」留學及回流的信徒成立的雙語教會)中講道,這教會已有數十年歷史,高峰期曾每周租用酒店來聚會,後來因創堂牧師退休,而不少家庭也移居海外,卻剩下一些年長及退休的資深教會肢體繼續堅持以雙語每周聚會,對象以菲傭及長者為主。當時我認識他們,雖然教會每次崇拜最多只有十二、三人,然而負責主領教會的肢體們,他們退休前每一位在職場及學術界上,都大有來頭,每次聚會都即時雙語翻譯,由於教會的使命是關心菲傭與退休人士,因此教會的奉獻很少,不時要轉換地方聚會,主要在主日借用別人的地方。那時我深受他們的單純和愛心感動,雖然那時我也沒有固定收入,卻渴想在他們當中,於是我每月義務為他們分享信息,也很感恩有這機會事奉神,足足有一年多的時間,直至疫情時因返回教會牧職,受教會所限,才未能繼續在他們其中。過了多年,最近我問起其中一位已負責帶領教會多年的弟兄,他卻說教會已在解散中,他自己也正在另一教會聚會。
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。」(傳3:1)
神從沒有應許「堂會」(Chapel)是永存的,「堂會」的興衰轉變無人能夠掌握,也不能以此訂定「成敗」的標準。「教會」的定義是「被神召出來的信仰群體」,這群體有基督的同在為首,也有信徒作肢體。因此,「教會」從沒有被建築物所限,它的本質源於屬靈關係。不論這個群體在哪裡? 聚會的人數是多是少? 神看重我們重視我們與祂的關係多於一切,因為耶穌曾說:「……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,我就在哪裡,在他們當中。」(太18:20) 我深信一件事,既然神給予大埔靈糧堂那麼豐富的資源,我要作好管家,不要將神給予我們的「他連得」(Talent)埋在地上。求主帶領,希望大家能盡快看到一個耳目一新的校牧室。互勉!
主僕
何志彬校牧謹上
2024年6月24日
整理後的校牧辦事處上層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