牧函2025年3月27日
- Benson Ho
- 3月27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親愛的靈糧家同工及肢體,平安:
上星期與大家一起參加了教師發展日,聽了兩場分享,相信無人否定關心身心靈健康的重要性。不論是否信徒,大家都渴望擁有健康的身體、正向的情緒及成熟的靈性。不過,我們常聽到一段聖經:「操練身體,益處還少;惟獨敬虔,凡事都有益處,因為有今生的應許,也有來世的應許。」(提摩太前書 4:8)按著以上經文的思路,容易得出結論:「操練身體不如操練屬靈生命來得有益」,因而應該更多投入靈性操練,如祈禱、讀經、參與聚會、傳福音及事奉。然而,這並非保羅的原意。
其實原文中並沒有「惟獨」這個詞彙,希臘文只是帶出「尚且」的意思。結構上,的確指出了「身體的操練」和「敬虔」的對比,強調兩者的不同益處。然而,何謂「敬虔」?保羅的定義應被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,而非單純的宗教行為。保羅以當時羅馬時代的運動員為例,指出能夠像他們一樣常常操練身體已經是一件值得嘉許的事。如果能以「敬虔」的態度,即是在生活所有的事上(包括身體操練)都能以神為中心,榮耀神地實踐,那就更好了。換言之,保羅並未認為身體操練不夠好,而是鼓勵信徒在所有事務中,都應持有以神為中心及榮耀祂的態度去作,這樣身體操練便成為敬虔的屬靈操練。因此,我們可以這樣註釋:「身體的操練尚且有益,而(以)敬虔(的態度去作)更讓所有事情上的益處更為顯著,無論在今生或來世,皆能獲得應許和祝福。」這樣的翻譯更接近原文的含義,並強調敬虔作為一種生活態度。
基督徒的生命是否敬虔,並非單從我們是否花了多少時間在宗教的事情上來定義。耶穌對法利賽人的嚴厲指責,正是因為他們沒有以真正敬虔的態度(以榮耀和愛神的心)去做他們自以為敬虔的事(宗教上的行為)。因此,若有學生努力回到教會參與聚會,但動機卻不正當,沒有以神為中心地參與,甚至只是當作要求或責任,以上都不過是一種宗教活動而已,與敬虔沒有關係。宗教行為並不能使我們與神親近,唯有真誠的態度才能使我們得著神的喜悅。正如聖經所言:
「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,豈如喜悅人聽從祂的話呢?聽命勝於獻祭;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。」(撒母耳記上 15:22)
「我喜愛良善(或譯:憐恤),不喜愛祭祀;喜愛認識神,勝於燔祭。」(何西亞書 6:6)
我過去從事排球事工、咖啡事工、拉筋事工、繪畫事工,直到現在的模型團契,我的信念始終未變。以上所作的事,若參加者以敬虔的態度去做,那就是屬靈的事。因此,我每次都與參加者祈禱,邀請耶穌成為我們的教練、咖啡師和導師,將活動時間視為屬靈操練,留意耶穌如何在過程中啟發、提醒及教導我們?而我,只是祂的「助教」。
互勉之!
主僕: 何志彬校牧/傳道
日期: 2025年3月27日

Comments